您在这里: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围绕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行业科学管理

发布时间:2008-11-18

江苏省建管局局长 高学斌

 

 

素有“建筑之乡”称誉的江苏,建筑业源远流长。

江苏建筑业,源于商周、兴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历史上,一大批精典之作已流芳百世。

现代江苏建筑业,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征途中几度风雨,几经兴衰,既有顺利成功之乐,也有坎坷迂回之苦,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筑业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行业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发展的黄金时期,队伍规模、经营领域、市场开拓、技术装备、经济指标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上世纪末,建筑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建筑业总产值年平均增幅达25%左右,2007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7450亿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8500亿元,约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400倍。江苏建筑业在全国建筑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部分兄弟省市一道,成为引领全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深深认识到,江苏建筑业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靠提高人力投放增加生产总量的做法比较普遍;企业管理创新缓慢,科技进步不快,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结构性缺失,工程总承包能力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而拿到国际大背景下比对,我们的问题更显突出。根据美国《财富》杂志2008全球企业500强排名,我国虽然有5家中央建筑企业榜上有名,但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5巨头”跟美、法、德、瑞典等同样上榜的建筑企业相比,在赢利能力、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和企业素质上都有很大差距。中央建筑企业尚且如此,地方建筑企业差距就更大了。这些差距告诉我们:建筑行业迫切需要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性转型升级。而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转型升级更是我们建筑业唯一的选择。

这种转型升级,从根本方向上说,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上“好”字当先、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从实质内涵上说,是巩固扩大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从具体思路上说,我们江苏建筑业曾于2006年提出“四大转变”,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全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综合实力;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提高生产经营水平;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提高支柱产业地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当然,建筑业转型升级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十分艰巨严峻的历史性任务,需要全行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联系江苏建筑业的实践,我们认为,从行业管理角度促进转型升级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谋划和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上下功夫

谋划、制定并实施全省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唯有如此,转型升级才能目标明确,方向明确,路径明确;唯有如此,建筑主管部门才能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唯有如此,基层建筑企业才能在行业发展大坐标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否则,转型升级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盲目状况。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江苏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在总体上确定为“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经过全省建筑业上上下下的求索探讨和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我们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建筑强省发展战略,实际上也就是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确定了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达到建筑强省的五大指标,即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企业素质指标、技术创新指标和市场占有指标;同时谋划出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实践证明,制定这一战略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实施这一战略统领了全省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并取得初步成效,2004年,第一步战略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二、在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是建筑业的一大通病。拿江苏现有32家特级资质企业来说,31家是房屋施工总承包特级,1家是矿山特级,特级资质在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等其它领域还是空白。其它等级的资质企业也以房建为多。这样,不同资质、不同层次的企业往往承揽相同的业务,进入相同的市场,加剧了同质化恶性竞争。因而,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就成了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江苏建筑业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着力构建合理的市场生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向大型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总承包公司过渡,建立健全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完善企业本部、地区总部和区域公司组织架构。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规避市场的过度和无序竞争。二是着力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引导企业紧紧抓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放大的机遇,更为广泛地介入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代表建筑业发展方向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着力进行经营结构调整,引导大型建筑业企业,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或跨行业的横向拓展,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前后向的一体化。四是扩大投资在企业运营中的比重,引导企业突破工程施工服务的单一经营模式,将施工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结合,通过资本向产业上游转移,由生产经营者转为投资开发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本世纪初全省建筑业快速发展、提高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大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企业为主体、相关企业为补充的优势互补、合作组合的企业结构体系。

三、在引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根基在于广大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而某种意义上,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则体现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上。一大批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了,才能有整个行业的大、强、精、优,才能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江苏建筑企业植根于县乡,过去所潜伏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本积累少、融资能力差、人才短缺等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培育超百亿企业作为努力目标。具体工作中,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整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对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实行收购、兼并或控股,将零星的、分散的优质资产、优势技术、优秀人才和先进管理方略等各类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整合。鼓励引导企业抓住设计单位改制的机遇,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我们专门成立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审批办公室,对企业设计施工一体化予以支持。我们还连续多年开展强势企业的评选活动;逐一到企业现场办公,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始终不渝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成果,经过行业上下多年的艰苦奋斗,百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8家,产值10亿到100亿的企业已成为全省建筑业主力军。全省共有4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商225强;9家企业进入全国装饰百强行列;70余家企业具备了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

四、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上下功夫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引擎,是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作为传统产业的建筑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激发生机和活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产业层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引领行业发展。进入转型期以来,我们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有效投入、培育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等措施来提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建筑业的贡献份额。一方面,注重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坚持以建筑施工企业为技术推广应用主体,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工艺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扶持具有工程核心技术或专有技术的省内企业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使政府投资工程成为建筑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注重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建筑企业面向工程项目、面向市场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省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提高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我们制定出台了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督促建筑企业加大经费投入,积极移植、吸收和使用最新科技成果。全省定期召开建筑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定期开展“建筑业10大科技之星”评选,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在各类评优、评奖时的权重。结合建筑业10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施工工法申报、优质工程评审、文明工地的创建等工作,提高企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提升了全省建筑业素质,全行业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2006年,全省共获“鲁班奖”16项,国优奖5,2007,获“鲁班奖”11项,国优奖12项,开创了自“鲁班奖”和国优奖评审以来一个省获奖最多的全国记录。

五、在政策完善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离开政策的支持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支持,建筑业转型升级将举步维艰,甚至夭折。因此,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大胆行使自身职权,以及向上反映建议、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一系列努力,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这方面,我们江苏省建管局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下更大的功夫。比如:前些年招投标体制改革对规范建筑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应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在维护市场各方主体合法权益方面进一步配套完善;人工定额几次调整,对解决定额与人工工资倒挂、稳定一线施工队伍作用明显,还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力争定额基本到位。再比如,优质优价是国际性产品定价的普遍规则,但我国建筑商品在开发商手中实行优质优价,可作为承包商的建筑业企业却不能享受优质优价的同等待遇;垫资、压价、拖欠工程款,市场各类保证金名目繁多,使施工企业负担十分沉重,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策的完善加以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将把行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点放在建立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的诚信信用机制,有利于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减耗的市场管理机制,有利于方便服务企业的行政审批机制,有利于强化内部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总之,尽心尽责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保障。

 

返回列表

上一篇:未来十年建筑业走势和江苏建筑业的发展
下一篇:2009年英国建筑业产出将下降3%